《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
开课学院:护理学院 制作人:夏梦涵
课程名称 |
内科护理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护理学、助产学 |
课程类型 |
专业课 |
开课年级 |
本科三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程 |
课程总学时 |
140学时 |
一、课程简介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专业奠基性临床专业课,是学习临床护理学各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内科护理学是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健康、增进健康的科学。课程知识体系整体性强,涉及领域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本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掌握内科常见病防治和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症的配合抢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整体护理理念,以护理程序为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防治肺结核、医护之使命---肺结核患者的护理
2.对应章节:第二章第六节 肺结核
3.课程讲次:2课时
三、案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高度负责的职业责任感
2.把护理好病人为己任,护佑生命的职业道德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三、案例主要内容
1.视频导入内容:展示86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娇柔、消瘦、频繁咳嗽和咯血一个场景,并向学生提出疑问:林黛玉怎么了,假如穿越到现在,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
2.临床案例讨论:患者,男,34岁,因咳嗽、痰中带血并伴有轻度呼吸困难而就诊,经痰涂片检查发现有抗酸杆菌,右侧胸腔积液,入院后出现大咯血现象。护士应如何配合处理,同时做好哪些防护工作?患者可选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哪些?
3.抗结核药物链霉素的发现历史:1943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 Waksman)教授的学生阿尔伯特·萨兹首次分离出链霉素。1944年,美国和英国开始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链霉素对肺结核的治疗效果非常好。链霉素的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从此,结核杆菌肆虐人类生命几千年的历史得以有了遏制的希望。
四、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2.教学方法:话题导入、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提要 |
时间 |
课程导入 |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林黛玉的“娇柔、消瘦、频繁咳嗽和咯血一个场景,并向学生提出疑问:林黛玉怎么了,假如穿越到现在,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 |
3min |
知识讲解 |
一、概述: 肺结核定义 病理特点: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以肺部结核多见 临床特点:低热、乏力、盗汗、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
7min |
课程思政 |
二、流行病学 死于结核的名人:鲁迅、林徽因 结核菌作为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耐药菌的出现及扩展、HIV、控制规划不完善导致全球结核病疫情明显上升。化学药物治疗治疗结核最有效方法,肺结核病因明确,预防有措施,治疗有办法,我国当前的结核病疫情呈三高一低。 通过了解肺结核的流行病学数据让学生认识到肺结核作为一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其对肺结核护理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同时,通过介绍名人因肺结核而去世的事例,如鲁迅、林徽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肺结核对人类的威胁,进而激发他们对患者的关心,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
5min |
知识讲解 |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分为五型,其中人型和牛型对人致病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抵抗力强,抗酸性,耐干冷酸碱, 一般消毒无作用,75%酒精、暴晒(2-7h)、煮沸(5min)可以杀菌。 感染途径:飞沫传播,传染源:结核病患者,易感人群:密接者 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 |
15min |
知识讲解+病例分析 |
四、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呼吸系统症状 并发症:胸腔积液 体征:肺实变体征,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体征,胸腔积液体征的特点 临床案例讨论:患者,男,34岁,因咳嗽、痰中带血并伴有轻度呼吸困难而就诊,经痰涂片检查发现有抗酸杆菌,右侧胸腔积液,入院后出现大咯血现象。护士应如何配合处理,同时做好哪些防护工作?患者可选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哪些? |
20min |
知识讲解 |
五、实验室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首选方法 PPD试验方法及意义 结核菌的检查:痰涂片或痰培养 是确诊依据 |
8min |
知识讲解+举例讲授+角色扮演 |
七、治疗 常用的化疗药物介绍 举例:抗结核药物链霉素的发现历史 化疗目的:迅速杀死病灶中大量繁殖的结核杆菌,使患者从传染性过度到非传染性 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化疗常用方案 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患者,选取1-2名学生模拟用药护理指导 |
20min |
知识讲解 |
八、肺结核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
6min |
课程思政 |
九、肺结核患者保健指导 重点介绍我国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及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相关政策 |
6min |
课后思考 |
如何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
六、教学反思
1.优势:以红楼梦人物特征导课,将古典文学与课堂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文化自信;健康教育演示,锻炼学生沟通及健康教育能力,融入护患交流场景,培养人文关怀;结合我国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政策讲解,体现我国全民健康的好政策;插入链霉素被发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坚持科研精神。
2.不足:内容较多,学生感觉后面有点快。
3.分析原因:本章节专业相关内容确实多。
4.解决办法:紧扣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对于熟悉内容简单讲述,对于了解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另外注意节奏控制,在今后工作中,多多练习和改善。
《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
开课学院:护理学院 制作人:王中立
课程名称 |
内科护理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护理学、助产学 |
课程类型 |
专业课 |
开课年级 |
本科三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程 |
课程总学时 |
140学时 |
一、课程简介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是集专业知识、临床思维、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临床护理专业课。该课程包括了诊断、治疗和预防成人患者内科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学生将学习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护理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内容可能涵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各个方面。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学习以下内容:内科护理理论基础、内科疾病的护理评估与诊断、内科疾病的护理和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及药物管理、疼痛管理、护理实践中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安全与风险管理、患者教育与康复护理。通过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成人患者的基本护理技能,为日后成为合格的护理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
(1)溃疡发病机制之事物的两面性----“成”也胃酸,“败”也胃酸
(2)溃疡发病机制之严谨无畏的科学精神----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程
2.对应章节: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3.课程讲次:消化系统第3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第一,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分析、学习疾病发生机制,培养学生对良好的职业素养认知。
第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科学态度。了解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内涵和勇气。
四、案例主要内容
首先,通过教学短片回顾《生理学》中胃酸的生理作用,以及其对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消化食物、形成食糜、激活蛋白酶、杀灭致病微生物、促进某些物质的吸收等。然后,阐述在溃疡病发生时,胃酸在胃壁破坏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发生这一状况的影响因素。理解和体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需要维持一个“度”才能够发挥有利的一面。
通过介绍幽门螺杆菌之父---巴里.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历程,让同学们体会感悟面对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极大地热情和勇气,同时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勇于进取的行为,需要在客观的科学证据的支撑下进行。
五、案例教学设计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开展
1.课前以“任务驱动法”布置大家回顾和查询胃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以及胃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用。
2.线下导入课由同学发言,根据所查文献和资料,阐述胃和胃酸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根据胃酸自身的特点引出可能由其引发的健康问题。以胃酸对机体的“两面性”探讨其在溃疡发生过程中的负向作用。
3.确定胃酸在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后,继续深入分析胃酸异常增多的来源---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引出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程,分享巴里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杆菌从受到业界质疑到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过程,使同学们在了解溃疡发病机制的同时,培养同学们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4.总结归纳:以自由的书面形式总结本次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布置病例分析题课后线上完成。
六、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1.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忽略了知识目标,知识是基础,在重视思政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基础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不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在创新课堂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有时候就像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但这种情况有时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更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三)
开课学院:护理学院 制作人:郭秀妍
课程名称 |
内科护理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护理学、助产学 |
课程类型 |
专业课 |
开课年级 |
本科三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程 |
课程总学时 |
140学时 |
一、课程简介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专业奠基性临床专业课,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它们有着密切联系,是学习临床护理学各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和关键课程。内科护理学涉及的临床领域宽广,根据培养通科护理人才的需要几乎涵盖所有“非手术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症的配合抢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整体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爱心相随,生命接力
2.对应章节:第六章 血液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五节 白血病
3.课程讲次:
三、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白血病概念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护理白血病患者
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传承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案例主要内容
出生在辽宁阜新的尹赫今年刚刚25岁,是附属第一医院2015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热心阳光的他经常活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疫情期间主动承担防控管理等工作。大一时他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抽取10毫升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2021年11月,正在医院实习的尹赫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的HLA低分辨率分型相合,没有迟疑当场就表示愿意捐献,高分辨检测通过后,尹赫保持清淡饮食,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以保证后续捐献顺利进行。2月24日,小尹终于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他说:“作为一名医学生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患者挽救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这次采集过程中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回去后我要动员身边更多的人像我一样,采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让更多血液病患者获得生的希望。”
尹赫表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初入医学殿堂时许下的初心誓言,作为一名医学生,以这样特殊的方式挽救他人的生命是我的幸运。感恩母校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去奔赴这样一场生命之约,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也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复,重获新生。”面对父母最初的担心和不解,尹赫耐心沟通、用专业的知识打消家人的顾虑,最终得到家人的支持。2月24日,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尹赫成功捐献358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这些生命的种子将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为其带去生的希望。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周在雨课堂上发布课件,并推送学习清单,明确学习任务。
(二)课中学习:在讲解白血病诊疗要点时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白血病常见临床治疗手段,进而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的理解。
回顾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医学生,小尹同学懂医、行医,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践行“医者仁心”的使命。对白血病患者而言,理想的骨髓匹配来之不易,术后更是需要精心护理。由此阐述白血病护理要点,强化重点知识记忆。
(三)课后复习:请同学们思考在现实生活或影视中是否听过或见过白血病患者?其临床表现是什么?采用了哪些治疗方案?护士为其提供了哪些护理措施?通过自身所见所闻加深对该疾病的印象,增加对白血病的认知与理解。爱是一场接力赛,作为“提灯女神”的继承人,我们如何将这颗热血滚烫的爱心传递给需要的人?
六、教学反思
案例以医学生为主人公,这与学生有相似的求学背景,且年龄相仿,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职业认同感。通过小尹同学的真实案例,在榜样力量的引导作用下,学生深受鼓舞。
在本节课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同时将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渗透于课堂之中,学生学习激情高涨,课堂互动效果较好。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案例导入时故事讲解不够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