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4-03-2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护理学院                           制作人:袁荣华

课程名称

急危重症护理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护理学助产学

课程类型

专业

开课年级

本科三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课程总学时

32学时

 

一、课程简介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主干专业教育课程。本课程的思政改革主要落实到具体的章节讲授中,将社会伦理、国家政策、价值取向、辩证思维等糅合到知识点中,加深对课堂知识与对国家社会的理解。同时该课程开设了子模块《灾难现场急救与逃生》面向全校非医学专业进行网络公选课普及急救,也以在线教学活动的模式尝试了思政教育。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追求核心价值-心肺复苏(CPR)

 2.对应章节:第七章 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

3.课程讲次4个课时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熟悉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

2.熟悉心肺复苏操作过程

3.熟悉除颤原理和操作

4.理解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的核心价值理念

5.理解CPR发展历程中的自我革新理念

四、案例主要内容

1.介绍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学

2.介绍心肺复苏的操作过程

3.穿插介绍CPR发展历程

4.重点介绍除颤原理和操作

5.介绍脑复苏

6.核心价值和自我革新的理念

五、案例教学设计

    CPR是急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专业急救教育还是公众急救教育,CPR操作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但CPR绝不仅仅是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还应该从本质上去认识为什要操作CPR,怎样操作才规范,以辩证的思维去认识CPR操作的流程,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操作范式(溺水CPR就不一样)等等。尤其是现场AED操作,更凸显了核心矛盾的重要性和批判性思维,强调了现代医学的更新发展和与时俱进。

1.教学流程

 

 

 

 

 

2.具体实施

1案例引导

2019年云南昆明一个护士路边救人的案例,播放视频,引入两个问题:这个中学生到底该不该做CPR;如何正确的操作CPR。这里强调这个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同时强调社会意识形态与科学操作的矛盾统一,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对待事务的看法(思政改革)。

2心跳骤停的概念

必须解释清楚何为心跳骤停,以及4个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原因等。强调室颤才是心跳骤停的主要类型,强调心跳骤停的主要危害。衔接一下现场急救的意义。

关键问题就是全身血液停止流动,陷入缺血缺氧的状态。这是主要矛盾。

首当其冲的受害器官是大脑,这也是主要矛盾

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就是:让血液被动流动起来,徒手按压

这里突出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思政改革)

3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我国心肺复苏的记载记录

国际心肺复苏的发展轨迹

AHA复苏指南的诞生

ABC---CAB的转变

能否现场徒手复苏后直接成功复苏,这是个认识问题。

5轮CPR的现场复苏是否需要评估?

CPR的发展演变,尤其是ABC---CAB的转变可以看出医学科技的发展是个自我革命和自我修正的过程,AHA复苏指南每5年更新一次就是为了保障所罗列的标准能够契合当下医学的发展,这符合了事务的自我革命自我修正的道理(思政改革)。

AED的出现和列入了CPR操作中,也是一大革命,但也有弊端。目前的AED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现场尽早除颤的问题,研究开发腕表式除颤仪才能真正的做到第一秒除颤,这是颠覆性的心脏疾病的急救革命,这也是解放思想,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思政改革)。

5轮CPR的现场复苏是否需要评估?这是对现有标准的否定,也体现了对某个事务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既要肯定,又要否定的辩证关系(思政改革)。

3.思修结合

现场操作CPR时个与死神赛跑的争分夺秒的急救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最能体现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对于心跳骤停的人,是否及时出手相救非常重要。这里要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号召做第一反应人,而不是围观。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价值观与科学操作的冲突,要尽可能两者兼顾,而不是夸大了宣传而忽视了科学性。

CPR操作的发展演变就是活生生的科技发展史,也符合了我们党的自我革命的发展历程。5年更新一次的做法,更能体现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精髓。而除颤的进展,从医疗专业的除颤到AED的现场应用,以及我们对AED的部分否认改进研发等,都能体现这种批判性思维。

CPR介绍中,有两个问题必须涉及:每5轮CPR的现场复苏是否需要评估;能否现场徒手复苏后直接成功复苏。这两个问题也牵涉的对事物的认识问题,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被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而能不能徒手恢复,中间要不要间断,就需要论证了。

六、教学反思

CPR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外力被动的、部分恢复患者的心输出量,满足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而牺牲了次要器官的灌注。所有CPR的历次操作指南的更新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心输出量,都是为了更好的灌注脑、心、肾。这就是CPR操作的核心价值。无论怎么技术创新,无论胸外还是胸内按压,无论是机械按压还是徒手按压,都是为了提高心输出量。而只要心输出量满足了成人的基本要求(4000-8000),就能满足基本能量需求。

但即便如此,光CPR,只是重新让血液流动起来,还无法重新恢复窦性心律。CPR所产生的心输出量是无法支撑窦房结的重新恢复生理电活动的。想想,在心跳骤停之前,政策的心输出量都能让窦房结失去对心脏电生理的控制,何况CPR的心输出量。而真正能恢复电生理活性的就是除颤。这就是核心操作。CPR只是让病人不能立即失去生命,而除颤才是恢复窦性心律的基本操作。这才是整个复苏过程中的核心理念。

无论CPR还是除颤,其逐渐成熟的过程都是一场自我革新。是不断的创新和对标准的质疑、批判带来的进步。从最开始的胸前区锤击,到电除颤、到AED自动除颤、到自动放电防止进入室颤等,从VT发作后治疗到VT的发作前预防,这个过程发应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护理学院

友情链接